k8凯发app官网/ 教育教学 / 教育教研 / 正文

新学期如何上好劳动课-k8凯发app官网

来源: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:2022-09-23 10:39

       调查显示,超八成教师认为劳动教育非常重要——

 新学期如何上好劳动课

从9月1日秋季新学期开始,劳动课将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,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。

学校开设劳动课程面临哪些难题?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?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日前发起了一项针对“劳动教育”的调查,3000余名教师参与。其中,84%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非常重要。

通过调查发现,关于学校开设劳动课程面临的难题,排名靠前的两个选项分别是“缺乏劳动课专职教师”和“学校实践场地有限”。那么,劳动课程是否需要专职教师?如何利用有限的场地上好劳动课程?

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,劳动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,学科类课程需要知识教学,劳动课主要是以开展活动的形式进行。他认为,只要是热爱劳动、拥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,都可以担任劳动课教师,学校可以从现有教师群体中选择合适的教师来任教,或者聘请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兼任劳动课教师。

全国模范教师、江苏昆山葛江中学教师于洁表示,每一名教师甚至家长都可以是很好的劳动课教师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拿手的绝活,小到钉纽扣、做包子,大到炒菜做饭、开荒种植。每一间教室、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是劳动的场所。只要课程设置接地气、可操作性强,自然而然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。

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常远慧介绍,该校劳动教育教师均为兼职身份,比如请园林维护工作人员开设树木剪枝课程,请食堂面点师傅开设甜品制作课程,请行政后勤维修人员开设日常家居维修课程等。常远慧建议,学校充分整合社会资源,挖掘区域资源,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场所提供有力支撑。

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田冰冰表示,除了专用教室,校园内的草地、垃圾处置中心、厨房、智慧农场等,处处都可以是开展劳动实践课的场所。

调查中,69%的教师表示,学校的劳动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。劳动课程是否需要统一教材?田冰冰建议,学校可以依托国家课程教材,开展校本教材的研发。在课程实施中把教材由厚读薄,同时大胆拓宽教材的设计版图,把教材由薄读厚。

调查发现,近六成教师表示,自己所在学校已经开设劳动课程或相关活动,主要包含“基本生活技能训练”“劳动理论知识”“室内劳动课程”以及“社会实践体验活动”等内容。

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已探索开发各具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实践活动,深受学生喜爱。常远慧介绍,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:第一类是农业劳动,学校开垦小菜园,学生体验生产劳动的全过程;第二类是生活劳动,学校利用生涯规划课程,让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管理、食堂分餐、饮品经营、甜品制作等工作中;第三类是志愿服务类劳动,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区管理,同时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、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带领孩子寻找合适的岗位进行亲子职业体验。

田冰冰介绍,学校通过“劳动+校园”“劳动+家庭”“劳动+社会”三方场域,不断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。在“劳动+家庭”场域,学校聚焦“衣食住行”4个单元,设计形成班本生活实践课程。比如,每年劳动节发起“找回家里的一平方”劳动竞赛,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整理,找回家中被杂物占去的空间。

“家长明显感受到孩子自理能力变强了,家庭亲子关系更融洽了,孩子也变得喜爱劳动,更勤俭节约了。”田冰冰表示,劳动教育改变了家长的课程观和学习观,原来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,也是学习生活、学习劳动的场所,更是“五育”并举的场所。

目前,全国多地发布中小学生劳动清单,详细制定了各个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,引起了不少家长教师的关注。

储朝晖提醒,劳动清单只是给家长作为参考,不能强制孩子把清单当中的各项活动都做一遍,要让孩子有选择的空间,“通过劳动教育,让孩子爱上劳动,并且获得一些技能,这样的劳动才是成功的,才更有意义”。

于洁表示,开展劳动课程,应建立家庭、学校、社区“三位一体”的课程实施路径:学校根据国家课程内容开设劳动课;家庭重在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参与家庭劳动,掌握生活基本技能;社会应多开放公益劳动机会,比如各县市的蔬菜基地,在寒暑假既可以开放让学生参观,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种植、采摘、分类、净菜等过程。

如何完善劳动课程评价机制,也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。田冰冰表示,劳动课程评价有其独特性,一是要特别关注其过程,在学期初可以让学生做好符合学段、年龄的劳动学习和实践规划;二是要寻求多途径,让同伴、教师、家长都参与评价;三是要正面引导和正向激励,让学生不把劳动视为压力,而是通过正向引导让学生一直进步;四是可以依托数字化平台记录孩子的劳动画面,用曲线图等表现孩子在劳动方面的成长,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。

(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/贾文艺)

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,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。本网站转载的资料,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,请立即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。

网站地图